【潮聲】
橄欖樹文學月刊◎ 一九九九年六月期
欄目編輯:祥子、木木

沈 方

讀 書 雜 記

◆讀書談後悔
  世上沒有後悔藥。以往的事情無可挽回地滔 滔而去,時光不能倒流,人不能 活第二次,生活不可能重新開始。世上偏偏要有 那麼多遺憾、不幸,讓人不可救 藥生出後悔來。後悔就如同歲月中的一條狗,冷 不防從牆角竄出來咬你一口;後 悔也象那不小心遺忘在衣衫裡的針,說不定什麼 時侯刺你一下;後悔深深埋藏在 人生的記憶裡,象一顆病牙時不時讓你一陣陣疼 痛。

  曹雪芹一把把辛酸淚,留下的滿紙荒唐言中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 靈巧招人怨。”的晴雯在魂歸離恨天之際,淚眼 對寶玉嗚嚥道:“我今兒既擔了 虛名,況且又沒了遠限,不是我說句後悔的話: 早知如此,我當日--”,強撐 著病體,連揪帶脫,將貼身穿著的一件舊紅綾小 襖兒脫下遞給了寶玉。晴雯的罪 名是“美人似的人心裡不能安靜”,這個罪名是 與生俱來的,幾乎無法洗脫,剩 下也就是生命的消失了。一個俏麗的丫環沒有任 何侈望,臨終說出的這番話,豈 止是說出了遺憾,更多的是說出了人生無法選擇 的命運。一部《紅樓夢》,黛玉、 寶釵的遺憾和不幸構成令人窒息的氣氛,賈寶玉 也就只有了斷這塵緣了。

  人生在世難免會做錯事,能有一個懺悔的機 會讓你對以往作一次重新認識, 那是幸運的經歷,這也是我內心的想法。有一年 ,我居住的地方離醫院不到一百 米,夜晚常有急症病人被送入醫院,如果有病人 不治身亡,家屬們呼天搶地的哭 泣聲就會傳遍寂靜的街道。一天晚上,我和朋友 正在聊天,突然聽到醫院那邊傳 來一陣喧嘩,象是出了什麼事。我和朋友起身向 喧嘩走去,到了醫院的門廳,只 見一個蓬首垢面的漢子在那裡張牙舞爪,掛號處 和藥房的大玻璃窗已讓他砸得粉 碎,顯然是個精神病患者。看熱鬧的人大約有二 十多個,幾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 上去,好不容易把那人按到在地上,他還是死命 掙紮。仗著人多,我也上去抓住 他的頭發,狠狠揪著他的腦袋。他似乎一點感覺 都沒有,只顧嘴裡胡言亂語。我 正要揪著他的腦袋,向水泥地猛烈撞去,朋友上 來拉住了我,“不要,不要撞他。 ”我頓時回過神來,鬆開了手。最後,那個人被 捆綁起來,注射了鎮靜劑。這件 事,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想就不勝後 悔。對於這樣一個失去理智的人, 無疑已近於動物,應該得到的是強制治療的幫助 ,而我所做的卻是“打死老虎” 式的“英雄”舉動,這個時刻暴露的是我內心的 獸性發泄。除了後悔,我還發現 我不是一個高尚的人,我擔心我的朋友會因此而 卑視我。

  最著名、坦率的後悔,應該是法國作家盧梭 的《懺悔錄》。在閱讀這部書的 時侯,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全書,得到的是前 所未有的震驚。盧梭的一句哲理 警句給我帶來了一些安慰,“沒有可憎缺點的人 是沒有的。”在以往的閱讀中, 在許多著名的書中,我們所看到的是高尚人物的 崇高思想和純粹感情,沒有絲毫 瑕疵。從這個角度看出去,如此的閱讀非但沒有 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鼓舞,而且 不免讓人有幾分泄氣,做錯事的後悔又有什麼意 義呢?如果說,自我掩飾還算是 可愛的虛榮,那麼為尊者諱就不是那麼值得推行 ,甚至有些可怕了。虛假的人性 如同被篡改的歷史,產生出荒唐的誤導,使後來 者不能理性地面對人生,整天琢 磨高尚地生活,那樣比穿西裝紮領帶的衣冠楚楚 更讓人疲憊不堪。盧梭以對絕對 真實的追求,坦率地講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 思想感情,性格人品,“既沒有 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任何好事……當時我 是卑鄙齷齪,就寫我的卑鄙齷齪; 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 忠厚和道德高尚”。他大膽地把 自己不能見人的隱私公之於眾,他承認自己在這 種或那種情況下產生過一些卑劣 的念頭,甚至有過下流的行徑。他說過謊,行過 騙,調戲過婦女,偷過東西,甚 至有偷竊的習慣。盧梭在書中以沉重的心情懺悔 自己在一次偷竊後把罪過轉嫁給 女僕瑪麗永的頭上,造成了她的不幸;懺悔自己 在關鍵時刻卑劣地拋棄了最需要 他的朋友;懺悔自己為了混一口飯吃而背叛了自 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 讀《懺悔錄》好象是照鏡子,從書中我看到了人 性的弱點,足於讓自以為高尚、 純粹的人無地自容。

  還有一些事過境遷的後悔,難免會讓人浮想 連翩,懷疑自己的生活之所以如 此,純屬某種偶然。假設當初不作這樣的選擇, 那麼現在的生活就完全是一個不 同的面目了。我曾經是一個狂熱的文學青年,後 來由於在工作中承擔了不大不小 的責任,肩上壓著一付自覺沉重的擔子,也就不 得不放棄了內心的志向。我時常 想象如果當初不是如此選擇,也許我一不留神就 寫出傳世之作,想來想去深為自 己後悔。但是在這樣的後悔中,我對世上的事情 也就看開了許多,大概這是唯一 的收獲了。

  至於個人感情方面的事情,不管當初是做對 做錯都不會讓人輕鬆。《廊橋遺 夢》這本書,我是在看了電影之後再去讀的,書 的感覺似乎比電影更真實。在這 個故事裡,羅伯特﹒金凱的遙無音信的離去,所 帶給我們的悵然,是人生時時刻 刻都在出現的。與其痛不欲生地度過一生,不如 不去觸動自己無邊無際的心緒, 關閉掉內心的某種程序,以免落個終其一生的後 悔。從這一點上說,生活是殘酷 的,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注定要相遇,相 見恨晚盡管是俗套的情節,也有 其必然性。最後的羅伯特﹒金凱在雨中遠去,對 弗朗西絲卡來說如何能夠平靜, 後悔與不後悔都是生活的矛盾。“她可以看見他 在九十號公路上開始加速時頭發 隨風飄起。他向西駛去,邊開車邊搖上窗戶。‘ 哦,基督--哦,耶穌基督,全 能的上帝……別!’這些話都是在她心裡說的, ‘我錯了,羅伯特,我不該留下 ……可是我不能走……讓我再告訴你一遍……為 什麼我不能走……你再告訴我一 遍,為什麼我應該走。”一切都是茫然,只有上 帝知道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應 該讀讀在《廊橋遺夢》中提到的葉芝那首《流浪 者安古斯之歌》:“我出去到榛 樹林中,因為我頭腦裡有一團火/我折下樹枝, 削成個釣桿,把一個漿果用線掛 上:當白翅蛾飛翔的時侯,蛾一般的星星閃光的 時侯,我把漿果投入河中,於是 我捉到一條鱒魚……”。對後悔的這些認識,就 是我從書中捉到的鱒魚。



[ 主 頁| 作者索引 ]
橄欖樹文學社發行。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