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
橄榄树文学月刊◎ 一九九九年二月期
栏目编辑:祥子

·伍恒山·

读书是我的方 式

  青年人有如开足马力的机器,轻装前 行,一路前瞻而绝不后顾;中年人有如奔 走着的骆驼,肩背上满是行李辎重,一步 一个脚印,伛偻提携,亦只有前瞻而无暇 后顾;只有老者对过去满抱温情,可以回 想并沉湎于过去。然而世俗社会,行事方 式,对于老者合适的,对于中年人却未必 合适,因为各有自己的规矩方圆,如孔夫 子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 然能从心所欲,却仍不能逾越规矩,这个 规矩即是每一个年龄阶层的人的本分,越 过了这个本分,就要视为不合道理。其实 对于中年人来说,回忆过去也是很自然的 一种感情,之所以造成忙碌的印象只是为 社会与生活所逼,不如此不足以应付纷至 沓来的人事,因此他们的感情被禁锢,乃 至揉搓成灰色的格调。但只要有一隙空暇 ,他们也自会在这个空档里做一些梦,或 将来的,或今日的,乃至过去的。而我之 回想过去,正与中年的旷味一般,乃是从 夜深人静时偷得一点时光,而将过去鲜活 的印象加以温习,借以寄托自己的对已逝 青春的追念。

  我记得八十年代我在北京读书乃至买 书的情景,那是北京大学乃至北大新华书 店、海甸区新华书店以及琉璃厂各家书肆 所给我的莫大的愉快和幸福。我那时仅是 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学生,对世上许许多多 的事情尚很懵懂,而唯独对于读书情有独 钟,决不肯将一刻时光轻轻放过。当时我 只知道有读书,而不知道人世间尚有其他 许多形形色色的诱惑。用“如痴如醉”来 形容我当时读书的情景并不十分过分。我 怎样去读那些大量陌生的书籍,总结起来 ,无非是读和看这两种方式。所谓读和看 ,似乎是一回事,其实是不一样的,它们 中有些细微而罕为人知的区别,读是发声 的读,而看是不发声的。读看的形式虽不 一样,但它们的效果则各异。而从文章的 声韵及一篇精神所在,则读恐怕所得更多 。看又有它的内容,包括认真的,和相对 不认真的两种,认真的是坐得端正,用心 用眼用耳用手用笔用纸,或作笔记,或抄 写,或偶下评语,等等;相对不认真的即 是浏览,浏览务求丰富宽广。发声的读, 即所谓朗读或诵读,其范围不甚宽,大多 为经典性的文章,也包括史论以及诗词等 ,即宽泛意义上的有韵之文与无韵之文。 读在熟,不在多,在经常,不在热烈;读 得一分是一分的收获,读得十分是十分的 收获。我从发声的读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 东西,直接的收获是背下了不少的古文和 诗词,有一些至今仍能背诵,最大的收获 是能从这些文章中感觉体味到每个作者独 特的韵味、风格以及用字用词用句的方式 。然而到哪里去搞到书来阅读呢?我的阅 读用书来源有两种,一是借,从图书馆借 或从朋友借;另一个是买。借书有它的局 限,不可以常借不归,在应用方面有一定 的困难,有些书是只有买才能得到效益的 ,因此便只有买之一种途径了。说到买书 ,其中尽有无穷的乐趣和机会,至于它的 功效则可以兼阅读与收藏于一体,并随时 可用于查检和温习。借书的同时,我用家 里给的零用钱去购买我需要的一本本图书 。到后来买书成为我的一大嗜好,究其根 基就是在北大读书的四年中打就的:只要 身上有几个铜币,我就可以花出去,用在 买书上。

  我的买书也有着它独特的悲欢历程。 因为家里穷,零用钱没有多少,要从生活 费里抠出钱来买书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学 生来说是一个较为巨大的考验。然而我经 受住了这个考验。八十年代出版已渐恢复 正常,书橱里摆满了新出的图书,文史哲 图书特别受人重视和喜爱,正是在这些书 店,我将家里给我的微薄的零用钱几乎都 送进了柜台,图书与金钱互换之后,我就 只有任由衣服破烂,不再能添补。大学四 年,我总共买了不下五百册的图书,而衣 服却只买过几条运动裤,和两三件军用罩 衣裤。最让人着急的要算柜台上摆着朝思 梦想的图书,身上却囊空如洗,没有比这 更让人尴尬的了。为了要得到这些书,穷 极无聊时,我便只有向同学或朋友借。《 十三经注疏》就是如此买来的。此书刚到 柜台时,我正巧碰到了,一见之下,便急 不可耐地想将它搬回去,可煌煌两巨册, 22.80元,足够我一个月的伙食,我 不可能掏出这么多钱来买这一套价钱不菲 的著作。然而这套书的诱惑远非暂时的经 济困难所能打消,而唯恐交臂失之的心理 重重地牵动着我,从而使我下定了决心。 我翻遍抽屉的每一个角落,也并没有发现 足够支付这一笔的资金,怎样解决这个资 金短缺的问题?想来想去,唯一的办法是 :借。

  当我从同学那里借到足够买下这一套 经典著作的钱时,书店已经开始打烊,我 都未来得及向同学表示感谢,就三步并作 两部跑到校新华书店,捧回了两册厚厚的 书。这两册厚书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我 接触到儒家的一些感性知识大都来自这一 部书。如今《十三经注疏》仍是我经常读 看的一部书籍,它对我了解古代关于上古 和中古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提供了极大方便 ,特别可以与后来的《四书五经》注本作 对照,进而发现宋元儒与上古及中古儒的 差异。没有这个十三经注疏本要想真正了 解古代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情况是很难办到 的。除了北大校新华书店外,海甸的书店 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海甸的书店远较 北大书店品种丰富,这些书店座落在海甸 的一条街上,这是一条什么街,它的名字 是什么我已不能记得。但能记得大致的步 行路线:出南边靠西的校门,越过马路, 即从一条小道插进,然后右折,往前走不 到两百米,就来到这条街,街的西边至少 有两家书店,一家新华书店,另一家为中 国书店。中国书店常有折价书兜售,其中 不乏好书,我的《康熙字典》即从这里觅 得,而新华书店则是让我掏钱最多的地方 ,我的《李太白全集》、《庄子集释》等 书均从这里购得。当然论到书的品种丰富 ,北京城最大的图书集散地恐无过于琉璃 厂,到琉璃厂路程较远,往返一趟不容易 ,因此我一年难得去上个三四回。但琉璃 厂有其它地方所不能比的优点,即古书特 别多,这正迎合了我的兴趣,然而囊中羞 涩,使我不敢经常光顾。我有时到这地方 来,主要是为了浏览,看看有什么类型的 书,这足可以开扩视野、增加知识。

  北大、海甸、琉璃厂这三处地方,是 我最初得益延及后来的人生第一站,也是 我步入知识海洋的伟大导师。它们是我孤 独的乐土,是供给我养料的基地。想到每 回逛书店时的匆忙与满足,至今仍使我觉 得深深的幸福。

  大学四年,我几乎无书不读,差不多 已达到忘我乃至无我之境,除了读书我不 知有别样的玩好和别样的世界。我以每天 一册书的惊人速度吸纳着前代丰硕的果实 ,所谓头悬梁锥刺股这种古代用功读书的 方式论其本意原很勉强,而在我则是顺理 成章的,无须做到如此可怕的地步。我的 对世界所得的了解源自于勤奋的读书。勤 能补拙是我读书所得的经验。读书给我打 开了一条通向知识、真理,通向世界与天 下的道路,它让我的眼睛能看到遥远的过 去乃至洪荒的世纪,也让我能看到现在与 将来的走势,我因此而能抓住现在,并走 向遥远的将来。我从一个蒙昧封闭的乡下 走到二十世纪末现代化的前沿,不能不说 是大学读书给我的恩宠。而从大学走到社 会,以十年的经历而得出的经验,仍以乐 观的精神去应付任何人或事,这种精神的 获得是与读书分不开的。我是将读书作为 我的生存方式看待的。这其中有痛苦,也 有不足,但与社会的需要与文化的需要相 比,我仍觉得我的读书无法跟上这个时代 的脚步,这不仅因为所学有限,总伴随着 固陋,而更重要的是日见浮躁的力量渐至 于控制社会,我的力量单薄得无力改造一 个小小的角落而不免于怀有深深的痛苦与 焦虑。

  然而,纵使我的读书毫不足道,但对 于自己视野的扩展与灵魂的休憩却自有不 可磨灭的功劳。书籍的成箱累箧伴我度过 朝朝暮暮,在书中我思索,我阅历,寻找 我的梦和世界,戾气而化成绕指柔,常常 在不经意中,通过潜移默化而得到实现。 读书的生活已将我锻炼成抱有纯洁理想的 永续的生命实践者。我在书中看风景,看 世界,看我所不曾明白的事理,看我不曾 经历的山川。这些在在给予我无上的愉悦 与欢快之情。一动一静,生存或是毁灭, 均为相对的人生哲学。从社会活动的角度 说,也许我不该只沉浸于读书生活中而无 所作为,也许我该将书本暂时抛开,而有 所行动,以免待毙于枯寂的书斋生活,从 而去组成另一道人生辉煌的风景线;也许 我仍将呆在原处,一如既往地沉浸在书的 氛围中不能自拔,像真正的失败者一样, 将书斋作我人生奋斗的避难所,独自去品 味那有些腐烂的书的滋味。我会选择哪一 条道路呢?

  事实上,在我的潜意识的丰碑上却有 着另一种辉煌人生的图画,那全然属于奋 斗中的战士,当然与我的读书有关,是在 读书中作出我的实绩:让那如画的文章生 出两只翅膀翱翔在蓝天吧,我将带着幸福 与迷人的微笑出现在书斋前,生动活泼的 空气就在我的周围,是甜美的温情的画卷 ,是书中的鲜花与玉色,是人生旅程上的 完满而丰硕的果实,那成熟的果实的清香 四溢使人满贮着生之福乐的意境--这是 一个十分完满而美妙的梦想,它高悬在我 的头上,使我不得不经常面对它。然而我 无力作出满意的选择,我跟许多读书人一 样碰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那就是行动的 不能果敢与坚决。我一直试图克服这重困 难,让自己的读书方式得以完满和充实。 我在寻找那种行动的轨道。

  我在自己的小阁楼里抚摸着岁月留下 的瘢痕,倚在书籍堆成的方阵中,心中自 有无穷的快意和辛酸。我是否需要时间作 出证明呢?当然我得作出我的证明。时间 也会对我的证明作出它的回答。然而目前 我的生存方式当然是工作、生活和读书, 不知将来是否也会成为书中的一部分,这 一点其实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我在做着使 自己高兴而充实的事--我在读自己的书 。记得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开篇写着 一个故事:王冕一边放牛一边读着书,道 理着实渐次明白了起来。我以为只有做到 这样,书才不算白读。这就是我的本分, 也是我所追求的生存方式。

(1997.10.8)

[ 主 页| 作者索引 ]
橄榄树文学社发行。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