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現場@非虛擬批判
主 頁|總目錄 |作者索引| 投 稿|討論/留言

﹒黃 粱﹒

九種反旋的歌聲

--大陸先鋒詩人與詩歌簡評

  一個時代的文化環境是由多重力量共同模塑, 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傳播媒體等等,由此而組 構一個龐大的文化生產框架。能夠順應體制,佔居 框架核心襲奪面積最大的為主流文化;退居邊緣的 發聲為非主流文化。中國大陸地區主導文化環境的 力量是政治,經濟、傳統、傳媒都被收納在意識形 態的解釋單元中生存,由此而形成了文化專制現象 。詩,由於內聚穿透界域的力量,它的先鋒性格在 時代變遷中具備導引功能,也無可避免地常遭壓抑 禁制。大陸先鋒詩歌自一九七九年新詩潮以降二十 年的歷史,也就是一股在地層下潛伏推進的心靈史 。他們身處比非主流還更嚴苛的生存環境,他們是 地下的詩歌。

  當時代的主流詩歌以其囂嚷之勢高歌服膺規范 的正旋合唱,先鋒詩人們則以反旋的歌喉清唱。底 下我要評介九位代表性的反旋者,他們竄起於不同 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流派,可以視作對這一股先鋒詩 歌運動象征性的總覽。他們是:朱文(泉州-南京 )《他們》詩群。海上(上海-長沙)《現代漢詩 》、《大騷動》、《一行》編委。馬永波(伊春- 西安-哈爾濱)《鋒刃》作者、《東北亞》總策劃 。余怒(安慶-上海-北京)《鋒刃》作者、《混 沌》主編。周倫佑(西昌-成都)《非非詩刊》、 《非非評論》主編。虹影(重慶-北京-上海-倫 敦)先鋒小說家。於堅(資陽-昆明)《他們》詩 刊創辦人之一。孟浪(紹興-上海-深圳-波士頓 )《海上》詩群、《現代漢詩》編委、《傾向》執 行主編。柏樺(重慶-廣州-南京-成都)《日日 新》主編、《象罔》作者。


◆朱文

  民間詩刊《他們》一九八五年創辦於南京,至 一九九五年共出九輯,因於刊物本身所不能左右的 因素而停刊,九八年由私人資助而出版了《他們十 年詩選》(漓江出版社)。朱文是《他們》後期的 傑出詩人,也是大陸“新狀態小說”重要作者。朱 文在一九九八年五月發起一份題名為“斷裂”的新 生代作家問卷調查,引起全國性注目。這份問卷緣 起對主流話語權威性壟斷文學秩序的不滿,提出十 三個針對現存文學社區秩序與文化環境的相關問題 ,通過這些問題的回答來明確新一代作家的基本立 場及其形象。這十三個命題的提問與回答均極尖銳 ,它表現出年輕一代作家對文化專制及其衍伸的文 化病征的憤怒。比如,第九個提問是:你認為中國 作家協會這樣的組織和機構對你的寫作有切實的幫 助嗎?你對它作何評價?朱朱的回答是:公共浴室 。黃梵的回答是:沒有。它比官僚機構更像官僚機 構,它的哭比笑流暢。第十個提問是:你對《讀書 》和《收獲》雜志所代表的趣味和標榜的立場如何 評價?韓東的回答是:我對《讀書》、《收獲》兩 大名刊的評價是:知識分子和成功人士平庸靈魂的 理想掩體。朱文的回答是:《讀書》是政府特辟的 一小塊供知識分子集中手淫的地方。第十二個提問 :對於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你是否承認它們 的權威性?吳晨駿的回答是:這兩個獎是裝潢比較 考究的糞池。第十三個提問最具挑戰性:你是否認 為穿一身綠衣服的人就像一只青菜虫子?這個提問 完全可以用來檢測一個詩人的真實質地,看不懂的 人自然喪失身分。這份問卷是民間自發凸顯意志自 由的傑出范例,它的傾向性不言而喻,自然引起主 流話語的激烈反應。我所驚異的不是那些尖銳的答 問,而是,這份問卷是由朱文提出的。

  朱文詩歌的朴實和日常語言特征是《他們》詩 群的主要傾向,但朱文詩歌獨到之處在於平淡之內 蘊蓄沉重,而且了無跡痕。在“第三代詩歌”劍拔 弩張的高亢之外很平靜地寫作著,是極少數跨過時 代意識形態局限的詩人。朱文詩歌對生活倫理的探 索在一個相互傾壓的時化更顯異端,或者說正常到 令人顫栗。當絕大部份先鋒小說家必須依靠扭曲變 形作為敘述原則時,朱文的小說平易地直面穿透, 恍惚生活本然如是。朱文的詩也是如此。也就是朱 文誠實的心靈使他不得不提出這份問卷,它展現一 個寫作者內心的堅持與斷裂感。


◆海上

  很少詩人有海上這樣豐富的底層生活經歷,農 民、礦工、水電工等等,長相也像個工頭;他也是 受文化大革命沖擊最深的俗稱“老三屆”的一代。 海上一九七九年在長沙組織過“九星詩社”,隨後 的寫作生涯即受政治陰影籠罩。海上的經歷使他的 個性、文風迥異一般斯文。他的詩狂野、不馴,充 塞蒼茫之氣,歲月的體積與重量感彌漫詩行。我說 的是語言的質地而非而詩境。沒錯!海上寫詩已將 近三十載,三十載的歲月塗抹在語言上,使語言泛 黃、帶澀。海上的詩不親切不圓滑,有它絕不妥協 的獨特眼界和個人爪痕,他不在乎你喜歡與否,他 對付的是時代的集體暴力、俗媚投機、文化買辦。 所以,海上著作大量難以出版的詩集、小說集、散 文詩輯,是典型的不受官方認可的在野作家,並贏 得了民間詩歌同行的尊重。


◆馬永波

  身居哈爾濱的東北詩人。當台灣寒流來襲氣溫 突降到攝氏十度左右,哈爾濱則在零下十五度的冰 雪掩埋之中。據說哈爾濱全年有半載陷落零度以下 。在如此低溫的環境中寫作,肯定詩境大不同於南 國。馬永波的詩黑寒寂冷,隱約幻現亡靈,詩之內 涵常現生命與死亡互涉包融之境,生命與死亡對話 ,擁有同一個身體;但不止於此,馬永波詩學的中 心是多重視鏡,不同的聲音、角色、意識在詩中穿 逡往來,時代生活、個人語境、文化、歷史錯綜交 疊。如果詞語是映現存有之鏡,馬永波的詩滿布詞 語的折光,在廣漠漆黑的整體詩境之上詞語輝耀閃 動,產生詩意的律動感,實存與虛空交疊動湯…… 。


◆余怒

  詩人對自己的形容很絕:“當二十三世紀的斜 眼人偶然回頭,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詩歌雜耍裡 尋找有趣的鏡頭時,他們會發現,在一群衣著精致 、辭藻華美、能歌善舞的賣身獻藝者中間有一位咧 著大嘴的小醜。他咧著大嘴,帶著他的魔方和打狗 棒。他破衣婆娑,跳起狗一樣的舞蹈。他像狗一樣 跳著狗舞,卻把他的舞蹈命名為‘打狗之舞’。… …”。余怒是一個新世代先鋒精神的典范,它質疑 威權與俗世價值標準的方式不是反抗,而是徹底的 背離。他拒絕接受集體意識的任何誘惑、框限,他 是心靈自由的個人。余怒詩有兩大主題,一個是遭 遇虛無,一個是刺穿荒誕。比如《禿鷲》,描寫噬 人的時代、噬人的城市,以及個人、群眾在城市時 代中的掙紮;還有那個要命的廣場,令夜晚充滿腥 臭……,余怒企圖要翻起你的腸胃。


◆周倫佑

  在文革時期進行地下文學創作的先驅者中,周 倫佑是極特殊的一員。一方面周倫佑七十年代的詩 即帶有反抗極權暴力的思維傾向(故而這些詩未曾 正式發表);另一方面周倫佑延續到九十年代依然 堅持反暴力修辭的寫作。這不但說明周倫佑的膽識 過人,也確証了思想自由的不可侵犯性。周倫佑八 六年掀起自朦朧詩爭論以降,再度引起全國性爭議 的“非非主義詩歌運動”,標舉非崇高、非理性, 進行診斷文化病理、解構話語威權的文化變構運動 。即使歷經六四事件被非法拘囚,九二年、九三年 周倫佑依然敢於從反對文化專制的堅定立場進行《 非非》復刊之舉,不得不令人敬服。周倫佑前後期 詩風有多種變化,但對結構性暴力的本質思考與尋 索解構暴力的途徑是一條恆不變改的中心軸線。


◆虹影

  她的詩曾獲英國華文詩歌一等獎、台灣《聯合 報》新詩獎,但虹影的小說引起了更大的轟動。《 飢餓的女兒》甫獲聯合報一九九七年最佳書獎,翻 譯本在歐洲也引起相當注目。其實,虹影的詩和小 說性格一致,那種對生存絕對位置的在乎,那種心 靈的飄忽感。小說有形體可以依歸,詩卻純然只是 魂靈。詩歌的接觸點雖然更隱密,一旦開門入戶, 生之氣息迎面撲來,壓碾過你的心尖。從文化意義 而言,虹影詩是中國古典詩學“重意致,輕言傳” 的審美理念在當代的延伸;從歷史意義看,虹影詩 和時代環境的悲劇性震湯有深密關聯,那遍植於文 本中揮之不去的宿命眼神緣自何方?


◆於堅

  一九九四年雲南的《大家》文學雜志創刊號發 表於堅的《○檔案》,這首備受爭議的長詩啟明了 人的“格式化”生存現象,它冷靜地掃瞄集權體制 社會控制的殘酷事實。一九九八年二月《大家》刊 出了於堅站在磚牆前的唐裝照片,活脫一個水滸人 物(土匪或囚犯)。於堅九五年參加荷蘭萊頓大學 舉辦的“中國現當代詩歌國際研討會”時,肯定把 那些歐洲漢學家嚇了一跳。你見過馬悅然身穿唐裝 的拘謹模樣嗎?於堅很可以教教他什麼叫做“正衣 冠”。探索自然與文化的本質差異與文化符碼對人 與自然的雙重遮蔽是於堅詩歌的主題核心;分從兩 個進路探索,一個是親歷自然的感知,一個從人文 中去蔽。於堅使漢語重現開啟的能力。


◆孟浪

  大陸地下詩歌運動重要的參與者與推動者。自 八一年創辦《MN》起、八五年後的《海上》、《 大陸》、《當代中國詩歌七十五首》、《中國現代 主義詩群大觀一九八六∼一九八八》、《現代漢詩 》、《傾向》等重要詩選與詩刊的編輯、創辦,孟 浪都是重要角色。僅僅因為詩,孟浪被審查、監視 居住、旅行限制。所以不用訝異為什麼孟浪的詩裡 到處都是沖突,各式各樣的矛盾、壓力被移放到種 種夸張的美學框架中導演、處置。孟浪爆破那些歷 史謎團、清除社會雷區、完成精神佔領,孟浪獨自 一人在詩裡自導自演。但孟浪詩歌的火藥味又使孟 浪成為一個隱形的軍火商,極權體制提防這些文字 的殺傷力。


◆柏樺

  氣質溫潤精神大度,詩篇的抒情特性和審美理 想獨具古典氣質。柏樺的詩風溫雅莊重,有人說柏 樺生錯了時代!當然不是這樣。在一個文字被解構 得破碎囂嚷得虛無的時代,柏樺內斂的整體性抒情 更見其生命質地之堅貞。柏樺初期的詩緣起象征主 義詩學,但逐漸轉型,抒情主體從表層的激揚聲色 向內移動,完成了含蓄蘊藉、溫柔敦厚的抒情特性 ,抒情自我滑入漢語本性的深淵,清音靜吐發自文 化、歷史底層的冥漠氣象與無窮情韻,映現了漢語 詩歌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在《演春與種梨》裡 柏樺塑造了一個可以安置性命,但如今荒涼的園庭 CD傳統,它才是最後的依憑。柏樺或許要說:寫 作,不是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文化歸建的過程; 寫作,同時也是歌唱(吟詠情性)一一人格錘練的 過程。文化懷抱與人格形塑的內外翻騰正是中國文 學藝術史的精神中樞,也正是在文化體性的認同上 確立審美理想,使柏樺詩歌意義非凡。


  以上九種詩風是完全不同的類型,但他們有一 個共同特征:邊緣。因於不合體制、個性殊異,他 們較少為外界熟悉;他們的先鋒性格拓寬了文學的 邊界,甚至,文化邊界。他們流貫在詩篇中的精神 、氣質、理想在一個物性高度泛濫而精神自由仍遭 集體箍鎖的怪異時代返影了一種歷史真相,一種迅 速被人忘卻扭曲的歷史悲劇記憶與文化專制現實。 這些詩篇從各種不同的立場、情境提出了持續的追 索與批判,為時代命運留下深刻見証。

  無可否認,時代的局限也會在寫作中留下跡痕 ,部份的詩篇或許不夠從容、不夠細致,因為時代 所召喚的是完全不同的語境:歷史的沉重感、文化 空間縱深。從這兩方面來衡量,他們絕對是個中翹 楚,他們是時代之子。時代在他們身上絞扭著深刻 的紋路,這些絞扭的力量在詩人身上回湯,並透過 不知所由的心靈力量傳送到文字上,再度反旋而出 。他們蘊蓄一個時代變奏的可能動因,他們是流竄 在地層下的存有之光。只要有足夠的裂縫與共振能 量,文字也會引爆系列的火山群,從而改變大地的 面貌。詩的精神面貌當然不止剛健雄強一路,以上 九位詩人只是某種象征取樣,沒有絕對性的評比之 意。大陸先鋒詩歌另有抒情特性獨具的詩人,如多 多、王小妮、阿堅、陳東東、黃燦然、臧棣、唐丹 鴻、伊沙、啞石等;文化意涵錯綜者,如北島、楊 煉、顧城、韓東、歐陽江河、西川、楊小濱、史幼 波、廣子,無法在此一一介紹。

  回顧大陸先鋒詩歌八十、九十年代的歷史,和 台灣五十、六十年代的現代主義詩歌有幾個可作類 比之處。第一,他們都飽受政治高壓、文化專制的 困擾,以致紀弦創辦的《現代詩》宣言上必需將詩 的現代化與反共抗俄並舉(一九五三),以利生存 。《創世紀》的宗旨:確立新詩的民族陣線,掀 起新詩的時代思潮。建立鋼鐵般的詩陣容,切忌 互相攻訐制造派系。提攜青年詩人,徹底肅清赤 色、黃色流毒。(一九五四)一一也有相關作用。 不同點在於台灣地理空間的狹隘與白色恐怖的嚴峻 相加,使批判性文本沒有任何生存的可能性。所以 台灣五、六十年代新詩普遍呈現壓抑感與疏離性, 思想深沉的作品如洛夫的《石室之死亡》,諷刺鋒 芒都藏諸隱密處。大陸的地下文學則即使在文革時 期都如火如荼,無法禁絕。周倫佑文革時期的詩即 帶有強烈的批判性格,當然到處流傳的詩或托以假 名、遺稿,時代氛圍不允許他承認;不過大陸先鋒 詩歌反旋能量之強旺,則是事實,所以較多呈顯沖 突性與批判思維。第二個類同點,詩在時代中都是 最清醒的聲音,這一點兩岸新詩都同樣傑出,在心 靈反思的深度、洞識時代的歷史真相上,其他的文 本、思想者難與詩歌、詩人抗衡。這一點值得作細 致的比較研究。第三,詩的審美知覺的先鋒性往往 超越時代的理解容量,而新詩批評呈現滯後與無能 。奇特的很,這一點兩岸也類似。歷史規范的議論 多,具體分析的論評少;盤繞在意指上的多,觸及 詩學的少;極少數有價值的評論都是詩人寫成的。 這對新詩在文化傳播上不利;加之體制壓力與傳統 自身的頑固性,新詩的文學社區自然癒見窄逼,精 神形象普遍漸趨弱化。兩岸新詩發展歷史中層積的 困難與危機呈現共同症候,值得關心新詩文化歷史 的作者、讀者、評論者在一個更廣闊的漢語詩歌的 背景上來作整體思量。




主頁 現場@非虛擬批判
主 頁|總目錄 |作者索引| 投 稿|討論/留言
橄欖樹文學社發行。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印。 © Copyright by Olive Tree Literature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web site is maintained by webmaster@wenxue.com.